雕塑品和環境景觀是密不可分的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雕塑一直是作為環境的裝飾品,直到現代社會,它仍然保持著。相對于其他環境而言,雕塑在居住環境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,其形態、位置、數量的多少對整個居住區環境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重要作用。由于,居住環境不同于其他環境,它更注重營造一個人們樂于溝通、充滿活力的場所。因此雕塑作品也要符合這個主題。
雕塑家是小環境的點綴,但卻不能作為單獨的裝飾而存在。應該盡可能為人們提供一種開闊的心境,和自己一起觀看、用和交流。在這個時候,雕塑變成了一種道具,旨在讓它服務的群體在使用的過程中,發現彼此的共同點,去溝通和交流,而不僅是作為一種“風景”,而不僅是一種與人無關的東西。
居住環境可以劃分為私人空間、半私人空間、半公共空間和四個層次。在這些空間中,私密空間一般指住宅的戶內空間與自家陽臺、平臺、庭院;半私密空間一般指住宅群落圍合的,屬于圍合住宅院落的住宅空間;半公共空間一般指住宅住戶的住宅空間及家庭陽臺;這類社區居民共有的社區、居所或外延空間;公共空間通常是指歸屬于城市空間的居住區或城市外部空間。在上述空間分析的基礎上,在雕塑設計中,屬于不同空間類型的雕塑,在手法、尺度、題材的選擇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現,其具體體現如下。
(1)每個空間領域的雕塑都應該以主題為中心,符合空間的文化內涵。例如,在居住環境中建造紀念性雕塑,在多數情況下并不適用??傮w上以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。
(2)在對不同的空間塑造時,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生活空間的尺度、圍度和通達度,建造不同尺度、不同比例、不同形狀的雕塑??偟恼f來,私密性越強,尺度越小,圍合感宜強,通達性宜弱。一如民間匠人,常常對傳統四合院進門時的照壁進行精雕細刻,其內部空間是完全屬于半私人空間的。僅供院內居住者使用,應區分半公共空間及外部公共空間。而公共性越強,尺度越大,圍合程度就宜弱,通達性宜強。比如小區內的集中綠地,一般設計得比較開放,四通八達,所以在雕塑中設計時要考慮人進入綠地的各個方向的視覺感受,以及遠觀、近視的不同效果,因此一般都是大面積的。
(3)雕塑還可以用作兩個不同空間的分隔方式之一。在這個時候,雕塑就像是一個空間過渡到另一個空間的結點。要讓人們明白它里面的空間是某一部分人擁有的,而在這一部分之外的人并不鼓勵進入,因此,此時雕塑就充當了“門”,但不僅是一門“拒絕”。它是一種非常溫暖的關系,在造型和尺度、題材的選擇等方面都要求較高。
再者,需要強調的是,在雕塑設計上,居住區的環境和雕塑的設計同樣至關重要。這樣不僅要求其主題要與小區建筑文化主旋律一致,雕塑的尺度與周邊環境的協調,關鍵是要營造社區的審美品質。